《故乡的祠堂》(作者:陆爱华)

发布时间:2006/12/30 17:16:36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新安晚报》2006年12月4日刊登了“陆大宝塔期待重见天日”的文章,文章希望在清乾隆期间建起的宝塔能够恢复原貌、重见天日,也介绍了宝塔旁边的一祠堂的零星情况,引起了我对祠堂的回忆。当年我们就在这暂作学校的祠堂里念起小学,现在提起往事,仿佛是翻开一本尘封多年的小说,虽然年代久远,但里面的内容却是清晰完整的,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祠堂原来的位置在现在的合肥滨湖新区大圩陆大村的东头,东、西地势较高,原先是建在抬高的地基上,又由于是完全徽派风格,青砖黛瓦,屋上二龙戏珠、飞檐翘角,在气势上也不逊色现在的李鸿章故居,只不过地处乡野之中,且在规模与格局上不及于后者。宗祠坐北朝南,迎面是一片水塘,塘中有一块陆地,农家在上面种植些蔬菜与果树,有一小径可达。微风过处,杨柳依依、水波涟涟,有江南水乡之韵味。面对宗祠,拾级而上,有两尊园石牌竖立在两旁。房屋为两进封闭式徽派建筑,左、右为厢房,第二排房屋为三间,中间面积略小,为会客之用。东面高大的院墙处留一扇小门对外,走出去可见约20余平方米的平地,四周为林木所围,小鸟时出其中,甚是雅静。当年我们的教室是在第二排靠西边的房子里,给我的印象是房子虽高大、宽敞,可光线很暗,且雕花木格窗子又小又高,阳光透不进来。那时用电不方便,感觉老是在昏暗的教室里上课。
在祠堂的西边有一块渐渐凹下去的空地,约有足球场那么大。“文革”那时这里举行过忆苦思甜一类的演出。我记得有一次,有许多人围在一起观看四、五个农奴打扮的人,个个都弯着腰、用手搭着各人的肩膀,边挪步边吟唱“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其声婉转,如泣、如诉,现在想起,如在昨日。
时光荏苒,一晃许多年过去了,每次回故乡,当汽车经过祠堂旁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偏一下头,其实我也知道宗祠早已不复存在。当年我和村里的同龄人背着书包上学的小路,已被平坦的水泥路面所替代,也不见两旁满眼金黄色的油菜花,更不见晚霞中风姿卓绝的宝塔景致,取而代之是四周幢幢红砖平顶的小楼,俨然如集镇一般,原先的自然景色早已荡然无存,无处可寻。
工作单位:安徽省盐业公司肥西县公司
文章体裁: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