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冬夜里的梦游
冬天的夜被一句话雕刻了
还未及说出它的苍凉便已立于了面前
让你多少有些措手不及
孤独始于黑暗之初
潜伏在夜的伤口深邃里
必定会有几件往事被偷窥
包括一位日益衰老的小城
渐渐的睡去
漫步在夜风中试图触摸寒武时的冰凉
不远的路口搁着一串闷不吭声的心事
沉寂刚刚走过
洁净的月光将尘世的铅华用力洗去
于是大地很忸怩的
裸露出一抹近乎单纯的白皙
伸手掬一把苍白色冬夜的清寒
攥紧一季萧瑟的味道
其中还有淡淡的轻愁缓缓顺着指尖
婉转流动
仔细的聆听那远方
神在歌唱多么圣洁悠扬
我满心欢喜
好爱这音和韵
湮没了身体的腐味渴望
挣脱束缚的皮囊或是
羽化,自由飞翔
一声叹息如丝般悠悠传来
霓虹处走出了欲望的寒流
摄人魂魄的眸子明亮而肆意
更让诗人惴惴不安的
是从中孳生出的浮躁擅长见血封喉
一个时代就这样静静死去
曾经囚禁轻薄的词汇也纷纷逃亡
那些潦草的生命随手写就
陈年的骄傲已习惯随波逐流
这时,有一朵梅花轻轻的掠过眼前
以一种绝美的姿态温柔坠落
犹如风华万千的仙子
曼舞着来到人间
遥远飘渺的芬芳凝固在鼻尖上
又被流盼的风儿
溶化为一泓窈窕沿着思绪
追随而下滋润了干涸已久的心田
是春的气息么我兴奋不已
也许此刻身旁的某个角落
就栖息着沉睡的春天
云霄上的冰河被一首诗唤醒
它从胸腔里开始复活消解的河水
在心跳的拨动下,奔涌化做
千万缕多情的雨丝漫天飞舞着
潮润了一冬的清梦将一个人的哀愁
亦定格成温暖的瞬间
飞花凋霜夜微雨湿梅香
【佳片怀旧】一段中国古代版的人鬼情未了
引子---最近,常常在思索一个问题,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在如今社会里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可惜本人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哲学家,故至今百思仍不得其解也。
是日午后,闲来无事,在家整理杂物,无意中竟翻出了87版的《倩女幽魂》录像带,这可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香港鬼片经典啊,也是我少时的珍藏之一。拂去封面上的灰尘,看着二十年前的剧照中,哥哥那忧郁的眼神,心中不由泛起丝丝感慨。。。。
《倩女幽魂》改编自清朝文人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节“聂小倩”。其实早在香港六十年代,大导演李翰祥就曾拍摄过据此改编的影片《倩女幽魂》,徐克和程小东在87年拍的也就是此片的翻版,等于是旧瓶装新酒。不过自小喜看漫画的徐克想像力丰富加上程小东飘逸的武打设计,以及张叔平的造型设计,还有潘恒生的摄影,奚仲文的美术指导,黄霑、戴乐民的音乐等等这些当时香港电影界最出类拔萃的人物的大力合作,做到了融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堪称一代鬼片经典,绝对比老版本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影片剧情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讲述了一段凄美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人鬼之恋。故事展现给了我们一个民不聊生,生不如死,毫无人情味可言的乱世,我想这也愈发烘托出了宁采臣和小倩那段感情的美好。
我很喜欢其中的几个经典片断,百看尤觉不厌:一是宁采臣第二夜重回兰若寺,欲用三个灯笼驱赶森林里的野狼,为了壮胆,他大声念起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好诗,端的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气贯如虹,一泻千里。一曲未完,旁边的小倩嫣然一笑,顾盼留情。二是在一家野店,宁采臣与小倩正欲逃离魔掌,夜深了,他展开她的画卷,在旁边写就一曲诗:∥”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诗乃好诗,情是深情。此诗原无出处,大意是参考《白衣卿相诗集·别思》一诗:∥“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今生无悔今生错,来世有缘来世迁。笑靥如花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情浓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复跹”∥。
但经过本片编剧阮继志或是监制徐克改动后更符合这部电影的意境,不过,个人认为,结尾一句“只羡鸳鸯不羡仙”俗了一点,民间评话里谈及两情,都是这句话,呵呵。三是宁采臣第一次遇见小倩的那场戏,小倩坐在搭建在水边的亭子里抚琴,宁采臣见之惊为天人。导演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倾斜的镜头,氤氲的水气和飘荡的薄纱,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境界,再加上王祖贤那份幽远的古典美,眼波凄冷,神情哀怨,丝丝缕缕散发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从此一段浪漫的人鬼恋情就这样一路铺展开来。四是姥姥知道小倩在外面和男人有染,勃然大怒前来兴师问罪,宁采臣躲避不及,情急之下只好躲进了小倩的洗澡盆里(幸好过去的盆有够大,不过也算便宜他了)。可是老是在水里不成啊,要呼吸的嘛,于是,经典的一暮就在导演的策划下产生了,两人在水下生生来了个惊心动魄、惊艳一世的长吻,时间多长我没有计算,反正一口气是换过来了,呵呵。后面的一段床戏拍的也很唯美诗意,而且我还觉得配的背景音乐尤其妙,是叶倩文唱的《黎明不要来》,是啊,黎明不要来,黎明一来,有情人就要分开了啊!
片中大侠燕赤霞醉酒舞剑的一幕也煞是精彩。片中他喝高了,一边舞剑一边高声狂唱“道可道非常道”,声势夺人,剑气冲天,放浪不羁,尽显一代江湖奇人的风采,不禁使我想起了李白那首著名的《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另外,该片的音乐非常凄美动人,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影片开始不久后,小倩寂寞难奈,樱唇微张,“啊”地唱着一首很迷离的歌谣,当时要是换作我在场,管她是人是鬼,也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片中配乐里,大量二胡和西洋乐器混合使用,在保持中国古典美的同时,用那种深层次的混响和回响造成空间和神秘感。两条音轨上下齐鸣,由远及近,随着镜头的推移实时变化,怎一个爽字了得。这应该感谢香港词坛教父黄霑和另一位音乐人戴乐民,他俩为《倩女幽魂》创作的电影音乐既有黄钟大吕威武豪迈之气,又具小桥流水潺潺细流之音,真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导演徐克在这部影片中应该是延续了他一贯借古喻今的风格,《倩女幽魂》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政混乱、民生困苦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都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唯有几位主人公满怀理想、充满热情及正义感。但他们却反而被别人斥为不切实际、傻里傻气!而在影片中隐隐表现出的关于“道”的问题也颇具现实意义,道,道德,有一个规范么?圣贤有道,盗亦有道,黑道白道,阴道阳道,到底什么才是人间道呢?导演徐克在该片中所想体现的道家思想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当然,看电影比光看老子的“道德经”要有劲得多了哦,呵呵。
最后,来谈谈影片男女主角的扮演者张国荣和王祖贤。我认为导演在该片角色的挑选上是非常成功的,两位主演对角色的理解把握和演绎上也是极其精准到位的。
王祖贤扮的小倩,样子清秀,一双灵气逼人的眼睛,大家看了都说真像女鬼,其实女鬼谁也没见过,只是感觉罢了。她永远穿着白色的衣服在布满干冰的夜里逃窜,个子因镜头推进的关系显得高大。老实说这种模样和身型拍古装不够玲珑,但奇怪的是王祖贤却成了我们那个时代男孩子心中标致的女鬼,近于梦中情人的味道。其实那时还流行张曼玉、关之琳、李嘉欣、钟楚红……一言以蔽之,都是美女,但是她们演的角色,每天都是穿的漂漂亮亮谈恋爱,漂亮的乏味,鲜有鬼的空灵气质。
空灵,是在丰盈的美艳外的留一些空白,一些冷淡。所以王祖贤在戏里常坐在水边,在幽暗的月色下露出修长的腿,上面挂着摄人魂魄的脚铃,顾影自怜的幽怨很是撩人,杀机里透着诱惑。她那时很年轻,拍了不少让人记忆淡漠的片子,有一点失意,这失意不免挂在脸上,也难怪,在现代社会生存,好象就是穿梭于人间与鬼域之间:做的好,象人,做不好就有点鬼的意思。但话又说回来,漂亮的女人即使做鬼,那也是艳鬼。艳鬼是有机会获得超生机会的,只要遇到好心的书生。所以说无论是女人还是女鬼,在这一点上总是很讨巧的!
王祖贤近几年已经很少出现在众人的视线前了,前些日子看报纸新闻,说她不再拍电影,因为厌倦了,最后的告别之作是《游园惊梦》,这么绮靡的名字让我想起了杜丽娘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钱中书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我敢说张国荣一定是忧伤的。他的忧伤和梁朝伟的忧伤不同,虽然他们的气质很相像。梁朝伟的忧伤更多的是忧郁,那种眉眼之间的忧郁。而哥哥的忧伤是带有一股悲剧宿命色彩的,是心殇。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他的歌声中听出来。张国荣的歌声初听很奇怪,有些软弱无力,像呻吟和哀鸣。反复再听,才辩出那声音背后的凄清,里面裹藏的是一个人内心苦苦的挣扎,然后将苦痛内敛后的爆发。他从内到外都是寂寞的。
张国荣饰演的宁采臣,角色的张力拿捏的恰到好处。既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儒雅带意淫成分的书生,他在鬼怪面前过于天真而且非常窝囊,把一个流萤般的小男人演的很是真实生动。更演出了宁采臣的纯真和善良,以及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傻书生在危难之际的坚毅与痴情。实际上,什么都不怕那不是真正的勇敢;明明怕得要死,但是还能知难而进、毫不退缩,那才是真正的勇敢。
《倩女幽魂》以后,哥哥接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成就,我想那是必然的。特别是电影《霸王别姬》,创出了他艺术生命的最高峰,很多人惊叹他能把“本是男儿身却偏做女娇娥”的程蝶衣演得入木三分。我相信哥哥的艺术取向是超越了性别的,他寻找的是一种生死契阔的感情,而不是一个特定的男人或女人。但他依然还是寂寞的。哥哥为什么会选择死亡,我们或许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真相。作为艺人,他选择的是一个相当稀缺的美学走向,就像他生前爱侣唐唐送给他的七字讣告一样:“夜阑静,有谁共鸣”。。。
影片《倩女幽魂》的结尾,宁采臣安葬好小倩后,跪在小倩的坟前依依不舍,这时燕赤霞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做人,生不逢时,比做鬼还要惨!”
这句话我是突然想起来的,原来不知怎么一直是遗忘了。的确如此,大丈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最怕的就是生不逢时啊!谢天谢地,上帝保佑,我总算想起来了。。。。
一个书生在乱世能够邂逅一份凄美的爱情和拥有一段美丽的回忆,那么他要是被换至如今这个世道中,又会有怎样的际遇呢??。。。。
耳边仿佛又依稀听见哥哥那低沉忧悒的歌声:"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崎岖不见阳光。何去何从去觅我心中方向,风仿佛在梦中轻叹,路和人茫茫;泥尘里快乐有几多方向,一丝丝梦幻般风雨,路随人茫茫。。。。
“独”字的若干随笔 (散文)
独坐
独坐,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多么豁达而悠闲的心境。同在河边独坐,乐观者看到的是水面上的浪花,淡泊者看到的是水中的鱼儿,而悲观者则看到水底的淤泥。
爱在清晨独坐,这是喜欢幻想的人,他的梦总是从清晨开始做起,他的故事将在中午或者下午发生,现在他所拥有的是心头的希冀。爱在黄昏独坐,看归鸟衔来远山,观夕阳坠弯屋脊;这是爱怀旧的人,他的故事已经在早晨或者中午发生过了,现在他所拥有的只有对往事的回忆。
独坐,不仅仅是一种凝固的动作,重要的是独坐的时候都想了些什么。
智者,坐于菊,他看重馥馥郁郁的香气。
愚者,坐于石,他看重实实在在的物质。
如果说站着的人,便于起步奔跑,那么,坐着的人,则便于埋首思考。
生活,有时是要避开热闹,远离喧嚣,找个地方,静静地坐。
独斟.
独斟,是一种境界。
真正的饮酒,应是一个人默默地喝,静静地吮,悄悄地品,几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团团围坐,吆五喝六,猜拳行令,打打闹闹,严格地说来,不能算作喝酒。
与别人喝酒的时候,常常是别人要我醉。这是一种被动的醉,与自己喝酒的时候,往往我要自己醉,这是一种主动的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等的疏放与洒脱,左手一卷书,右手一杯酒,看一页,抿一口,谁能品得出那杯名叫生命的酒精。到底是多少度?
人,大多有失意的时候,才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桌边喝酒,先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啜,后是一杯一杯地饮,醉酒,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饮着饮着,那些解不开的情怀,求不出的结果,未做完的答卷,都慢慢地释然了……
独斟,不一定非要醉个一塌糊涂,人事不省,独斟,有时更是为了保持思想的清醒,行为的冷静,于碌碌嚣嚣的红尘之中,抽出一点闲空——可能是某个落雨的清晨,也可以是某个起风的黄昏,一个人坐在桌边,满满的斟上一杯,哪怕是轻轻地啜上一口,都不能不说是自己喝给自己的一个美妙享受。
若得意,则为自己斟一杯祝贺的酒,这时候,酒是朋友。
若失意,则为自己斟一杯解闷的酒,这时候,酒还是朋友。
独行.
一个人要有独行的勇气。
独行,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行走。你与影子相伴,在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上,你为行而行,一颗踽踽独步的心,沾满了俗世的灰尘。
你也许是寂寞的,但你绝不感到空虚,把自己的脚印甩在身后,一个人独自领略吹过耳边的风声,飘至眼前的阳光,和在鼻翼边游荡不息的花香。你有时感到幸福,有时感到痛苦,有时觉得快乐。
独行,并不完全意味着孤依无助。
人在独行的时候,总是用一种神秘的语言,或者一种别人不能领会的手势,与自己的心灵进行某种对话,你的脚印是别具一格的,你的头发显示着风的流向。
独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生活道路上的独行,一种是精神世界上的独行。生活道路上的独行,使你显示了自已选择的坚定性与执着性,意象派诗人弗罗斯特曾经写过:在茫茫雪夜,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但却挑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走。精神世界上独行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人云亦云已经成了一种时尚,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者大有人在,思想上的模仿,行为上的抄袭,感情上的复印,认识上的翻版,千人一面,异口同声已司空见惯,特别羡慕那种能够为自己精神世界划出一个“特区”的人,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
独行者的灵魂,就像一件浆洗熨硬的雪白衬衫,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洁,更不用说恼人的污点,张承志在《放浪与幻路》中,这样写他在精神世界独行时的感觉:一切网罗都冲决了,一切重负都卸尽了,一切犹豫都结束了,一切他人不能企及的我都达到了——艰难和辉煌,孤立和骄傲,危险和希望,如今都被我占有了。我又走到了路上…………
(作者:宣城市盐业公司 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