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11年3月28、30、31日《经济日报》头版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系列述评之一
编者按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已取得明显成效,为扩大农村消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系列述评和系列调研报道,系统总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全面反映各地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敬请关注。
“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这些曾经是农民消费环境的真实写照。然而,一切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十一五”时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了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大幕。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连续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行部署,中央财政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力度逐年加大,从开始每年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亿元,累计投入43亿元,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延伸流通网络,把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方式送下乡,把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业态送下乡。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十一五”末,全国连锁化农家店达52万家,覆盖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年销售额近3000亿元。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在我国农村市场快速发展,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逐步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
超市下乡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消费。标准化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夫妻店、小卖部经过标准化改造,传统的“土台子、黑屋子”被打破,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引进来,农村商业面貌明显改善:统一标志、易于农民识别;统一布局、窗明几净,商品摆放整齐;统一采购,商品丰富;统一经营模式,明码标价,开架售货。同时,经营面积大幅增加,全国农家店营业面积近4000多万平方米,平均单店面积20平方米以上;经营品种大幅增加,平均单店品种400种以上。
许多农家店还针对农民消费特点,增设了农村市场必需品,经营自行车配件和雨靴、胶鞋、草帽等农村传统适销产品,满足了农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所需商品,“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的购物模式得到改变。
放心农家店保障了商品质量,提高了农民的消费质量,为农民消费系上了“安全带”。通过统一配送的方式把商品送到农村,控制住商品采购渠道,是保障农村商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批知名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他们知名度高,具有较强的经营实力、完善的管理制度、诚实守信的经营道德,通过统一配送的方式把商品送到农村,农村商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农家店统一配送率达到50%以上,据调查,95%的农户认为农家店商品质量提高了。
农村消费环境升级的同时,搭建起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前,乡镇以下的农村市场缺乏流通网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夯实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编织了城乡商品流通网,修建起城乡商品顺畅流通的“高速公路”,破解了农村市场开拓的难题。“十一五”时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支持建设2667个物流配送中心,每个县平均拥有0.9个,覆盖城乡、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加速形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增加,大大改变了农村缺乏配送中心、物流成本高的状况,增强了商品向农村的配送能力,促进了农村配送率的提高、农村物流成本的降低。同时,依托流通网络发展“一网多用”,一方面把工业品和服务送下乡,另一方面把农产品收进城销售,实现双向流通。
农村商品应急体系也得到了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中,都活跃在一线,是保障市场供应的骨干力量。
此外,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商业发展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社会就业,带动就业近180万人。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连锁经营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组织化程度高等特点,是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在流通领域的体现,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其意义不仅仅是促进农村传统商业设施的升级换代,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也不仅仅是繁荣农村市场,而是在市场机制下,对农村市场体系的重新塑造。
统筹城乡扩大消费的积极探索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系列述评之二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带动农村消费、扩大内需的有力抓手。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只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村消费总体规模小、市场潜力巨大。农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大低于城市,如洗衣机,城市每百户拥有量为94.7台,而农村为49.1台。要扩大内需,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改善消费环境尤其是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有助于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开拓农村市场。
过去一些商品农民想买但买不到,如今摆上超市货架的名牌日用品在农村深受欢迎。今年春节,不少偏远地区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一天的销售额就超过万元,显示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完善农村商业网点,缩短了商品流通时间,降低了农村物流成本,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有利于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引导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有效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能够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促进循环消费。在一些省份,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城市,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幅超过了城镇居民。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要鼓励大企业到农村去发展,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的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仅能够将城市生产的工业品送下乡,满足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需要,解决农村居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问题,又能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送进城,让城市居民吃上放心的农副食品,还能解决农产品卖难、卖不出好价钱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更重要的是传播了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
通过在农村地区引入新型流通业态,推进连锁超市下乡,农民也可以开架自选购物,体验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购物方式,潜移默化地转变了思想观念和消费观念。农家店通过提供与城市一样的商品与服务,满足了农民的消费需求,优化了农村消费结构,农民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有些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已达到或超出城市水平。农家店店主则通过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学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提高了经营素质,掌握了致富技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还是实现流通带动生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一方面让工业企业了解农民消费需求,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促进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将城市对农产品消费需求信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能够按照市场需求生产,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河南省淅川县寺湾镇鹁鸽峪村是一个深山村,过去村民购买生活用品要过丹江、翻大山到10公里外的集镇上,往返一次需要一天的时间,遇到雨雪天气出不了村,连油盐酱醋都吃不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后,在该村规划改造了一个农家店。自从超市进了村,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农民所需,而且禽蛋、山野菜、杂粮等农副土特产品还可以出售给农家店,送到城里的超市。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壮大了农村流通企业。一批流通企业扎根农村发展商业,走出一条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江苏苏果超市60%以上的门店扎根县域以及县以下的农村,经营的品种中70%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销售规模中一半多的份额是在农村实现的。湖北富迪公司则通过加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一个地区性企业发展为员工9600多人、门店500多家、年销售额23亿元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苏果和富迪代表了中国零售业特别是便利店企业开始向中小城市战略转移的趋势,其中不少选走向农村,试图通过错位竞争来实现新的增长,同时给农民送去了实惠。
不少农家店店主通过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作为一项便民、惠民、富民的民心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越来越受群众欢迎。

| 扎根广大农村向纵深发展 |
|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系列述评之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并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继续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农村市场将呈现更积极的发展趋势。连锁经营方式不断发展,农村市场的组织化及集中度逐步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农村市场重心向中心镇转移;农民消费安全意识日益增强,农村商品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据了解,商务部将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连锁化农家店覆盖全国所有的乡镇和90%的村。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而连锁经营的核心是统一采购和配送,只有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才能实现规模效应,才能将分散的商业网点连接成网。农村市场点多、面广、线长,配送成本高,边远山村有时一次仅需配送一箱洗衣粉,却要花百元汽油钱。而农村居民对于产品价格的敏感度又高于城市,这就决定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和农家店要想在农村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在商品品种、价格等方面占有优势,让广大农民在农家店能够购买到品种丰富、价格便宜的商品。 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发展高效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农村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当前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命力。商务部提出,选好承办企业是基础,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是核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重要支撑,加强项目管理是基本保障。要通过选择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统一配送率、农家店存活率以及农家店建设的标准化,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实践中,也已经涌现出了河南试点联合采购降低成本提高配送率,培育万村千乡专供商品由厂家直供终端等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 据了解,随着农家店数量的增加,将对配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加强配送中心建设将是“十二五”时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加强农村配送中心建设,逐年提高农家店的统一配送率,尤其是大幅度提高食品类商品的统一配送率,不断丰富配送品种、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和农家店提高竞争力,在农村市场站稳脚跟。同时,还要注重配送中心规划布局和建设质量。 “十二五”时期,将加大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力度,全面推广农家店的信息化。要在农家店配置POS机等终端设备,安装信息化管理软件,提高统一结算率,力争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逐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同时,要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以信息管理系统为源头,以农家店POS机为终端,为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价格、外出务工等综合信息服务功能,逐步搭建农村服务信息平台。前不久,商务部、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合作协议,根据协议,3方将共同大力推进农村流通业的信息化,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和农家店进行信息化改造,配备硬件终端设备,安装管理软件,开发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农村商品流通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农村流通效率。 “十二五”时期,商务部还将进一步推进“一网多用”,继续引导农家店扩宽经营范围,大力推进药品、音像制品、书籍、烟草等产品进入农家店,逐步把电信、邮政、理发、照相等服务业务引入农家店,增加农家店的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农家店的存活率。 同时,要继续探索和开展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工作。要充分发挥“万村千乡”网络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鼓励企业依托农家店为载体收购农产品,开展“农超对接”;稳步推进农村商贸服务中心试点,并以城镇化为契机,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向纵深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镇农家店改造为集商业、服务、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商贸中心,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本身就是一场农村市场体制机制的变革,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快变革。要打破地区界限,改变分级管理的体制,对承办企业和项目的选择,全省(区、市)一盘棋,通过统一的招投标过程产生。还要打破部门界限,广泛支持各类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来积极参与,一视同仁。另外,由于承办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在税收和融资等方面也需要更多支持。 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向纵深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我国将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大市场大流通的崭新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