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挂云帆济沧海 老区绽开盐业花---霍山县盐业公司高速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08/10/27 17:04:27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直挂云帆济沧海 老区绽开盐业花

____霍山县盐业公司高速发展纪实

在革命老区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城西南2公里处,矗立着一座散发着现代化企业气息的办公大楼,那就是霍山县盐业公司。让我们走进这座花园式的场区,去探寻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速发展的轨迹吧!

食盐自古以来被誉为“五味之首”,食盐,关系到国计民生。让三十七万老区人民吃上安全盐、放心盐,是霍山盐业人的孜孜追求。

霍山县这片红色的土地,自古称之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山高林茂,交通闭塞,山区乡镇距县城都在100公里以上,由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以及受落后的文化教育、经济条件的影响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人民群众对劣质盐、无碘盐危害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只图就近便宜,加之形同虚设的盐政管理,很多山区百姓患上了“粗脖子”病,俗称“匏颈”,这是三十年前霍山人长期用盐的真实写照。

三十年前的霍山盐业,也只是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公司,与食品、蔬菜,三家合一,蜗居在拥挤的老城东大街的两间破烂不堪的老屋内,几无资产,难为温饱,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产物。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党和政府对国计民生的关怀,是霍山盐业人的内在动力,如何让百姓吃上安全盐、放心盐是霍山盐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为此,霍山盐业人在党和各级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殚精竭虑,从确保稳定食盐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出发,展开了一系列的食盐专营工作和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的宣传活动,以制彩虹门、设咨询台、挂公路横幅、宣传车下乡等为主要手段,大力开展消除碘缺乏危害宣传“三进”活动。采取一切措施,确保供应,从不脱销。公司还在进一步完善食盐专营工作的基础止,不断增强企业经营者的自身守法意识,以有奖征询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发送消费者满意度征询卡五万余份,虚心征询了解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征询卡涉及有关盐业法规、案例、普及食用碘盐小常识以及安徽盐业标识等各类宣传内容,这些举措扩大了“食盐专营,利国利民”在我县的宣传普及度和安徽盐业的知名度。

如今的霍山县盐业公司是一个已经拥有占地面积达七千平方米,资产总值逾400万元的现代化企业,综合办公楼内窗明几净,楼外绿色满园。仓库面积达900平方米,通风、明亮、整洁、卫生、安全、进出方便快捷,达到现代化食盐仓储的技术要求。公司还重建化验室,并送专职人员到市公司和卫生监督部门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以科学、真实数据保障食盐出入库的质量安全,从源头将碘盐合格率控制在最高点。近年来,霍山县居民碘盐合格率和碘盐市场占有率都在99%以上。

霍山盐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霍山盐业人求真务实谋发展的结晶。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企业竞争的核心,说到底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是管理技术的竞争。

霍山盐业公司在2003年上划前,在册职工60人,近半数有人无岗,有岗无业,人浮于事,机构臃肿且整体素质不高,工作效能低下,职工怨言颇多,企业效益迟缓不前。这种现象如不从根本解决,将会影响整个公司的改革士气,进而阻碍企业创新发展的进程。然而在实际工作和利益分配中,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经常受阻,这种现象在盐业的传统体制下尤为凸现,特别是管理人才的选用多以组织分配的形式单轨提拔,而不是经过市场竞争来选拔人才,这就是“官商”和“坐商”的根由。2003年盐业上划以后,霍山盐业一班人冲破重重阻力,克服巨大压力,迎难而上,以3P(岗位、绩效、能力)的分配机制改革为重点,重新建立了能进能出、因岗定责、岗变薪变的现代用工机制,职工收入同市场接轨。这些措施遭到了许多保守者们的强力抵制,但公司决策者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过的话“发展是硬道理”,谋求发展必需大胆创新,食盐专营政策是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盐,绝不是落后经济体制的保护伞,霍山盐业作为食盐专营政策的实施人和具体执行者,如不再有革新举措,势必成国企改革发展的弃儿。公司一班人痛下决心,大刀阔斧,革除陋习,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元化用工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配以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把效益工资、奖励工资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并通过全员竞聘、人员分流的形式不断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建立起一支精练、高效的盐业管理队伍。

人才的合理化选拔任用,充分激励了人的内在潜力,公司内很快形成了一种你争我赶,勤学向上的良性竞争氛围,上进职工不断以自考、函授、电大、党校进修等方式为自己充电,提升自身素质。公司现有在册职工56人,本科以上学历3人,大专以上学历22人(中层以上10人,比例为100%。),约占总人数40%,;初级以上技术职称14人(中层以上6人,比例为60%。),占总人数25%,另外,公司还通过《企业内部退养及长假暂行规定》的进一步实施,分流28人,使人均盐销量从原有的40吨上升到人均近100吨,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工作效能明显提高。

盐行业企业文化所弘扬的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公益性,盐业企业不是一般意义的企业,它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它主要承担的是社会责任,追求的是社会效益,食盐加碘、食盐专营是国策,体现的是政府行为,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然而,由于霍山地处安徽西部边陲,与湖北省接壤,东南西北各区分别与六安、岳西、舒城、金寨为邻,独特的区位环境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加之21世纪前盐行业产业链以县级行政区域为管理单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盐行业以其历史政策优势,长期占据着国家垄断性行业的一席之地,全行业产销产品单一、体制滞后、观念陈旧,利益主体多,条块分割,山头林立,为了各自的局部利益和短期效益,区域间争计划、压价格、冲市场,进行着无休无序的恶意竞争,造成了诸多有令难行、有禁难止等问题症结。倒卖贩卖私盐乘机而入,边区市场暗流涌动,明稳实乱,给社会各级造成了不良影响。且各地区仓储、包装、运输、装卸等环节质量标准不相统一,卫生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相互间的恶意冲销,给国家资产造成了巨大的隐形流失,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受到侵害。为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公司一班人开动脑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不法盐商,内强企业管理,外树企业品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碘盐质量保障体系,努力克服官商作风,倡导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并探索性地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体系。2008年初,公司在对市场供求方式全面分析和精心调研的基础上,毅然取缔了所有的食盐转批户,由盐管所负责对全境实行食盐配送,以优质的上门服务取代以往转(代)批户的随意性服务,实现了批发销售直达零售终端的营销模式,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一个企业不居安思危,就会萎靡,甚至消亡。

2008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爱发改委明确提出今年六大改革重点,其核心就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经济发展,对于国企改革,重点将放在推进垄断性行业的改革,这无疑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笼罩着整个盐行业,一旦食盐开放经营,企业将立即陷入转型或重组的困境,经营单一、靠盐吃饭的县级公司将难以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发展了。故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搞活第三产业势在必行,是当前盐行业特别是县级公司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

机遇与挑战并存,迎难而上是霍山盐业人的优良作风。2008年,霍山县公司从实际出发,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克服困难,在确保主业,搞活多品种、高品位、有特殊功效的盐副产品的基础上,调研市场,考察行情,摸索开展了一系列非盐商品的营销工作,目前从宣传、铺货、销售等环节的运行情况看,“海鸥”洗衣粉、“口子”系列酒以其低廉价格、优良品质轻松进入市场,且发展呈良好态势,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已初见成效。
诚信是基石,协和是保障,开放是动力,进取是目标。“诚信、协和、开放、进取”是安徽盐业的创新理念和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盐业人的不懈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理由坚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好环境、好政策,有省、市公司的正确领导,有公司干群的通力协作,霍山盐业一定会大步向前,革命老区的盐业之花也一定会绽放的更加绚丽娇艳!(霍山县公司 夏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