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澜溪》《耳闻、目睹与口吃》《学会观察自己》《梦工厂》《假如没有文字》(作者:吴谦)

发布时间:2006/10/24 11:52:18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青通河犹如一条玉带沿九华山脉一路蜿蜒飞奔,它撷来了九华五溪的甘冽,澜溪就是这五条溪流中的一条,在河水淌进大江的入口处停靠着一个小镇,她止不住千年旅途的困乏,如今已无力捡起昔日的华妆,恰巧她过去的名字也叫澜溪,我猜想着现在的她该是什么样子,是半老的徐娘?还是个待嫁的闺秀呢?

三十年前,我从外地转学到了这个名叫大通的镇子,坐在自家后门就能看到江流拥抱河水的样子,往往是半边清彻半边浑浊,令人联想起《诗经.尔雅.拜水》上的诗句,“河水清且澜漪……”;澜溪街,那条用清一色麻石铺砌的街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街面刚铺成时,那种轰动四方的效应决不亚于现在刚落成的高速公路,那时,我经常见到街上涌来外地的香客,他们满怀虔诚沿河畔步行,要不了一天就能赶到九华山的寺庙,动身前他们往往会买一些此地的茶干当干粮,那时,因我祖父是做茶干的师傅,我知晓其制作手艺,比起现在来要繁琐笨拙很多,但是佐料和配方甚至会用到香菇和鸡汤,现在已不多见,我也试过用手掰断后能拉出藕断处的效果,的确是真材实料,他老人家在世时经常讲:一分钱饿死人,一厘钱涨死人;他的薄利多销的生意经,在今天看来有点儒商的味道。

那时的物质生活还不甚发达,但是乡间民俗却热闹非凡,正月的闹花灯和舞龙灯刚过,那些告别了江上的颠簸岁月的老人们就张罗起打造龙舟了,经他们之手盘弄的龙船,条条体态矫健,色泽光鲜;到了端午节这天,整个澜溪沸腾了,从河面一直排到江心,密密麻麻全是大小的船只,龙舟、彩船、戏船直绕得两岸观看的人眼睛酸麻、情绪高涨,鼓声、锣声、号子声吹皱平静的水面,水边出生的汉子一改往日的轻声漫语,喊起号子来你追我赶,尽显豪迈,因为经常瞒着大人偷蹿到彩船上去玩,我没少挨过家长的责骂。如今,龙舟竞渡活动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节目延续了下来,但从都市里涌来如潮的看船人大多是抱着观赏来的,他们难有机会踏到船上去与赤搏的汉子一起纵情欢呼,也就不会有当年那种与之同船共舞的感受了。

几十年后的今天,因为洪涝的泛滥,那个昔日繁盛的小镇,被周边地区日渐雄起的陆上交通冷落了,再次踏进那条石板路,在隐约班驳的白墙灰瓦里,你看不到工厂,也闻不到多少现代化气息,但是那里手工制作老称的作坊还在,偶然会见到三两渔民拎着本地制造的小称,他们沿街叫卖着刚从河里捕到的鱼儿;麻油作坊仍沿用老式的榨油机械,产量虽不高,但香味飘得很远;茶干作坊也没改过去的做法,每块干子都用布袋勒得很紧很别致,也有用蒲包装的,待用木榨挤干了水分投放到锅里煮,再经卤汁熬炖,涝出锅足以勾起人食欲,倒吸引了不少离她三十里地的市区人前来购买,如今有些操作工艺在城里早见不到了,虽说流水线作业产量高,但是要做到精工细料,还是老办法好。老街的每一块条石都有过不凡的来历,老街的每一位居民都见证过繁华,他们大都是上了年纪的,指望着后生们出去闯荡,好给这里带来变化。不是他们住不起城里的高楼,而是他们舍不得这里干净的空气和日常的闲适,更有别处享用不到的本色鸡鱼和本色蔬菜,就连那“半边瑟瑟半江红”的江水也和别处不同,喝起来甜丝丝的,况且青通河直达九华山的深处,倒能给人佛门净地的灵气呢。

投身于老街,哪怕你是再时髦的现代人 ,你也会感受到当地人的朴实,那朴实的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你想躲也躲不了,这种笑意还不像来自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些“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虽也怡然自乐,可他们见证过繁华与澹泊的变迁吗?只有亲历过富贵才能视之若浮云,就像这群从古澜溪走来的人们,他们沉淀在都市繁华的最底层,早就铸成了笑对人生的心态,无论外表还是内心都泛不起一丝浮躁;从他们身上你总能寻到一些周围城市里稀缺的元素:淡定、朴实、从容,不象都市人表演着比不尽的欲望,没有城市里跌涨着对股票和楼市的翘盼,真是城里人不了解城外人的心境啊,到过那里的人免不了会感慨:城市的包装虽精美却缺乏内涵,澜溪虽陋,风神依存。

几年前我告别了老街,可我时常在梦里见到那条光滑的石板街,如同见到一位素面朝天的女子,她承认自己芳华将逝,是个半老的徐娘,再也不用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的淡妆,但她怎会料到,澜溪人在度过了若干个形影孤单的岁月之后,迎来了新世纪的移民建镇政策,她的发展转到了铜贵公路旁的新镇,随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老镇的精神内核正不断地被移植到刚刚建成的新镇里去,新镇的园林设计口号是镇在园中、湖在镇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本着生态与环保建设的和谐理念,那儿的一石一木都呼吸着原始的清新空气,难怪今年大通镇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示范例奖”,我们分明看到:那座铜陵人的后花园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底,她那多情的臂弯招揽来无数前来小憩的城里人,让他们在品味麻油和茶干香味的同时,也能品咂出一段澜溪人的酸甜百味来,不知不觉里,积垢在都市人心头的灰尘在溪水中被溶解荡尽;同时,以产铜而著称的古铜都却因澜溪的流淌不绝而不断被注入古朴厚重的新鲜血液。

澜溪在变,变的是更加娇美的身姿,澜溪人不会变,不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传统;一条小溪能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变迁,我们的身边流淌着无数条像澜溪一样的小河,她们虽幼弱无力,却饱经风雨,千万条溪流汇集在一起足以把她们的潺潺低语化为江湖澎湃,给大地增添富饶,而得到澜溪水滋润的小镇——这朵盛开在城市后花园里的奇葩仿佛嗅到了海洋的感召,逐渐融进了现代化的节拍,在拔节似的长高,一座新城正擂响着澜溪的鼓韵从曾经的沧桑中迈向更加宽广的舞台。

“该到她做一回待嫁新娘的时候了”,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

耳闻、目睹与口吃

古人造字艺术真的很可科学的,有时想想也蛮有意思。

你比如拿“耳闻”这个词组来讲,当初人们造这个词是要让人尽量发挥耳朵的功用;否则的话,耳朵岂不成了聋子的摆设吗。但是中国的老祖先们是非常讲究恪守中庸之道的,一方面要人尽量用好耳朵;一方面告诫人用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故意给耳朵外面造了一扇门,让人去猜想——耳朵听到的东西也能把自己限制在一定的范围,甚至出不来了。祖先们还怕后人弄不懂这层意思,又编了许多句子作为补充,比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之类的警句,说的都是不要自我局限,要敢于突破自己。

“目睹”,这个词造得更有意思了。眼看为实呀,怎么可能“堵”住呢。古人怎么了?既提倡要人看,又明示人眼力的短视之处,还要人“放开眼量”,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他们是但心后人掉到视野的井底找不到路,所以提醒人们:保持最佳视力的办法是清除先入为主的一切框框,这样就不怕近视或远视了。可见古人在教育后代方面真是煞费心机。

再讲讲“口吃”这个词。乍一看会觉得这词造得别扭,人的嘴本来就是吃东西的,这两字放一起怎么成了说话结巴的代称。这是不是古人又借此喻示后人:别贪嘴,吃饱就行了呢?不得而知的东西我们不好去瞎猜;但有一点我相信,昂仗着孔老夫子的博学及对知识的渴求程度,他是完全可以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的。他沉浸在“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滋味里,想不起来吃肉也有可能。难怪他老人家讲起课来如决堤江水一泻千里,全无口吃的麻烦事。看来,嘴不光要学会吃好东西,同时也要兼顾精神食品的哟。

总之:闻其言观其行,言为心声,我们循其音得以窥见更明朗的天空;观其形揣其意,敞开胸襟,我们搬掉所有阻挡就不会被一切眼疾所障碍;想吃啥都行,但不可失之偏颇,到了该品味精神大餐的时候,也能咂取其中的美味,人生就少了许多结结巴巴的地方。你们说呢?......

上苍赐给每个人明亮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却等待我们自己开启智慧的双眼来观察自身。因为肉眼永远只知道向外看。

有时不免感慨:如果能拥有一双眼睛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就好了。这样,在别人鄙夷的目光对我投来之前,我就改过自新了,岂不更好。

有时不免幻想:世上真有这种产品卖得话,无论多昂贵,我也要买上一个,给他起个名字就叫“自身缺点观察镜”吧!

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古人那里,企图从他们那里翻到答案。那天,无意之中我看到书上赫然印着“吾日三省吾身”这几个字,于是我象发现新大陆似的继续搜寻着......“慎独”―――啊,不错;这正是我要买的“高科技”产品。我终于不费一文把它们塞入了智慧的囊中。

“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人要善于反躬自问,经常检讨自身的缺陷,以便下次改正。

“慎独”的意思是告诫人在没有旁边人约束的情况下,谨慎对待一切诱惑,恪守不变的处世准则。

上述要求在物质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人那里能做到真的让人敬佩。现在,有不少人富裕了,却怎么也看不住自己的贪婪,甚至视而不见,任其膨胀,从而使人格蒙羞,让精神迷失。他们的糊涂之举都与自己平时少了些“反省”与“慎独“的功夫有关。

要想改变一个人”只会观察别人,不会观察自己“的思维定势,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作到的.

俗语讲:“旁观者清”。要学会全面地观察自己,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多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袒露在众人的目光下,接受旁人的指正,当然自已也要给自身一个公正的评价;这样才能把握以后的生活不会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比方说,大音乐家贝多芬27岁就耳聋,一个双耳失聪的人感受不到外面的任何动静,对于普通人来说将意味着音乐创作生涯的终结。但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他的不幸遭遇恰恰促成了他善于倾听自心独白的机遇,他的慧眼看到了自己人性中闪光的东西,那就是不甘心被命运捉弄,勇敢地扼紧命运的喉咙的不屈精神;他对万世证明:观察并捕获到自身的精神力量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应该说,他的作品的第一听众和主人公都是他自己。

上面的例子让我懂得,一个人触摸不到外面的世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察觉不到自己的心灵轨迹;一个人没有朋友并不孤独,孤独的灵魂从不肯向身边人敞开心扉,更不敢正视真实的自我。正因为贝多芬的善于反省自身.欣赏自己.观察自我,他无数次地摆脱了命运的戏弄,并在自己心灵的沃土上寻到了音乐之神对他的垂青。

对比之下,我们身边的某些人,一味心醉于所见所闻的外部世界,而忽视内心世界的精神需求,更难得有古人的雅兴反省自己.把玩自己;如果让他们从事艺术创作的话,怕是没有几个人会被其作品感动。说不准,等到他们良心发现之日,也会痛骂自己一番的。

学会观察自己——先人的智慧之所以在今天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势,是因为它被许多靠此“高科技”而“发家致富”的有识之士所验证;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在丰富中不失章法,在适应中不丢掉本色;相信我们的双眼会变得敏锐.心窗会擦得更亮.精神会觉得更富有。

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人仍在为摆脱饥饿和贫穷而奔波,人来在世上,活得都不容易。现实就这样,诸多人把梦想复制为现实的工作千差万别,于是大家一睁眼就看到了世界的忙碌景象,有的为了物质生活疲于奔命,有的为了追求梦想毕竟一生,为把梦的接力传递。

和大自然相处,人类总结了无数的经验,并把他们写在纸上,一代一代薪火不绝,这些文字的砖块就被后人用来建造梦想的大厦,必竟一个人力量有限,若不借助前人的观察就很难把身边奥秘看得全面,我把人类传递经验的过程用建造“梦工厂”来形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梦想,古人讲过“大千世界”,在我理解并不是指我们身边存有看见或看不见的世界好几千,好几万。不同的人眼中就有不同的世界,或者说一个盲人吧,他的触觉也会告诉他对世界的感知,由于他太过自信自己的感觉,于是他轻易给世界下定义,就有了“盲人摸象”一类的笑话,其实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好笑,你能保证自己眼见的景象就是真实而非假象吗?殊不知“坐井观天”这句话就在告诫我们这些明眼人也不能过分自信,或许梦里的假象才是真的,要不然人怎会用“梦中佳人”来形容美人呢,美人的标准各异,会随人的梦而变化,再说爱做梦的人也不会轻易讲:“奥,这就是事物的真象”。

在大自然的万千景象里,人要想凭借现有工具穷尽她的奥秘是不可能的,但是梦能帮人描述世界,梦还能带人游览无限的时空,我们虽没有必要穷究真实世界的图景,但不敢想象,丢掉梦想人活着还有多大意义。

望远镜里的世界和显微镜里的世界其实都是一个,但因为梦想的不同可以为人提供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投进不同人的视线里就变成了所谓的“大千世界”了。所以梦不同,世界才显出生机,梦工厂还是要不停地打造的。

世界的变化很大,现代化的工厂虽很发达,产品也在花样翻新,但可不可以讲,没有了梦工厂的依拖,就没有了现实产品呢?没有梦的世界就像面对冰冷的钢精水泥,是不会在心中唤起多少暖意的。工厂要生产,梦工厂的产品却早已出炉了,说不准一觉醒来,会睡出一件专利来,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少,正如梦向人展示着希望,也是每个人所希翼的。

真的想知道那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人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呢?安徒生的童话文字牵引了几代人的梦想,马克斯的文字指引人把理想复制为现实;记得小时候我和一个同学玩得比较知心,他后来考上了清华的硕士生,在我们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和他发生辩论,他讲他是大禹,我讲我是大禹精神,我们比试谁厉害,那时他的论点是,没有大禹就没有大禹精神,按这样的顺序,我当时占了下风。

我想,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到现在来辩论的话,我会有足够的理由来维护这一论点的,那就是,思想比人厉害,因为人会变,会变老,会变坏,而思想永远不会变质,就像那句古话讲的,帽子下面有人,一种思想要指引人类的社会活动,会有数代人乐此而不疲,所以理想的光芒永远照耀人间。

讲到这里,我们必须摆放一下文字的位置了,有一个问题要澄清,如果没有文字,这些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还会一代代薪火不绝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要忘记,文字的源头是从社会实践里得到的,中国的文字来源有象形和会意两种,顾名思义,象形就是观其外形,从事物的外在表现去认识它的存在方式,会意就是揣其意境,这一点最难做到,涉及到每个人的后天观念不同,所以对自然规律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俗话不是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吗?

由此看来,意会,是存在于精神领域的东西,它比文字更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会因社会的动荡而消逝;文字,只是思考的结果,存在于纸页和课堂上,往往抵挡不了重大变故的摧残;可是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文字的铺垫和传承,思想也会出现断代,所以,在历史的每一个岔道,总会思想的巨擘横空出世,为的是把思想的断点焊接上,把思想的小流汇成江何,此类人,在古代被称之为“秉承天意”的“巫”,能够与天对话的人,往往兼备天子的角色,黄帝就是此类的代表人物,到了封建意识日渐薄弱的近代,人文关怀,和平博爱等字眼渐渐风行于大小学堂的课本,体现了人类为追求永久和平的终极思想,也反映出人类对大自然探索的自由度大大提升,这些字眼与我国古代“圣者,以德治理天下”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字是干什么的呢?不过是维系历史的链条而已,思想是干什么的呢?是镶嵌在珠链上的钻石,是连接链条的焊点,珠链因宝石而熠熠发光,社会因理想的指引而抚平创伤。

假如没有文字会怎样?谁也不会考虑这个无聊的话题,假如没有文字,先辈的事迹不会有人看得到,这不要紧呀,你可以听他讲话,可以看他做事,可以溯源历史见证他的言行,再说了,前辈们是在劳动中不断与后人对着话,他们可没那份闲,天天捉笔为自己造书立传。打个比方: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仅表现在文字里,它是一种对客观规律尊从的善意表达,后人记录下来,为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贯穿整个史册。我们可以从当年他三过家门不入的泪水里舔到涩涩的苦味,可以讲,大禹的故事记在了每个人思想的纸页上了,永远不会被抹掉了,这才是对前贤最好的祭奠。

那个名叫大禹的人或许只有一个,但是能够成功实践大禹精神的人何止千万,从这个意义上讲,还是思想比人厉害。

假如有一天失去了文字的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会照样丰富下去,因为我们丢掉了一切形式上的记录方式,我们凭籍一颗进取之心,完全交溶前辈的思想,用心交流,用心表达,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呢?

(作者:铜陵市公司吴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