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06/8/14 9:45:34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贯穿着的就是中华民族千年传诵的人生智慧根基“仁、义、礼、智、信”。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和向往的和谐社会概念引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并赋予其崭新的含义,使几千年来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第一次成为13亿人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生动实践。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改造一个社会,使之变得有序、和谐,要靠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来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从而使人们之间的合作成本降低。而只要合作成本足够低,理性的人们就会找到合作的方式,并掌握合作的规则,其表现便是全社会的和谐与文明。自产生人类社会以来,人们便一直在探寻社会治理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法家试图提供制度约束,而儒家寻找的是成本更低的道德约束,注重礼乐教化,伦理道德,所谓“人伦”,即是今天讲的荣辱观。因而被称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着不解之缘,属一脉相承的。
对于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我个人而言是一直倍加推崇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本土学派、外来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融合、丰富、发展、壮大。自春秋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老庄师法自然清静无为的黄老玄学,再有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佛学,至此中国文化逐步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合力互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自汉代伊始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时1600余年。
以周公、孔孟为代表的儒学。
儒学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孔子对周礼极为推崇与维护,周代礼乐教化是中华先民长期伟大创造的结晶。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以一定的规矩、道德底线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人际的关系。孔子由此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是炎黄子孙安身立命,华夏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而孟子的观点更为鲜明,其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为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善的价值之极致,体现出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道精神。孟子讲求“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任道精神和崇尚人格在历经千年以后,仍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老子所谓的无为,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其功、不自我夸耀。主张的是为而不恃,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因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如荀子所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矢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矢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淤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种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为民谋利的积极态度,于今日社会也是一致认同的。老庄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自从达摩祖师从印度西来,禅宗难得在中土的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绵延至今,逐渐发展成极具中国特色的宗教流派。
佛教禅宗自认属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倡导的是解脱、无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讥、毁、誉、利、衰、苦、乐、赞”等各种境界,在佛教看来就是用否定、遮拔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东西的执着,获得某种精神的解脱和自由。禅宗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以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帮助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人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具体的时空环境总是充满矛盾的。人们不同的欲望、利益的追逐,残酷的竞争,不同性情的人相处在矛盾之中,内心承受着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和痛苦。在生活中人们出于自保或竞争,不得不层层设防,不得不戴上各种面具,久而久之,弄假成真,“真常之心”被异化了,不正常的反而误认为是正常的了。例如,升官发财,声色犬马的追逐被视为正常,等级秩序的宰制,官场气息、官样文章、商人习气、功利需求、钱权交易,反被视为正常。人生在世应该有许许多多的追求,物质财富、名誉地位、功业成就等,禅的人生智慧不是要抹杀每个人的欲望和追求,不是消解事功,而是让你保持一颗未被污染的“平常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颗“平常心”便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亦不可过度执迷于中国辉煌的历史,仅仅依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支撑不起现代化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此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扬弃发展观念,“崇尚科学,反对愚昧”。
在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人们强调多方面的社会参与,强调人权、公民权和个体性、主体性。然而在人文淡泊、道德危机、现代化的负面因素日益显露的时候,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已很难协调,无法促进社会有序和谐的发展。21世纪的人们更需要褒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荣辱观念,“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治疗内心深处的疾病,净化我们的心灵,净化我们的社会,丰富我们的人生。
(作者:六安市公司 方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