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县公司吴谦散文(已更新)

发布时间:2006/9/12 9:37:38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守望幸福
电影《无极》中那个叫做倾城的女子,借助来自雪国的穿黑袍的神力,终于获得了完美的爱情。那幸福的结局,令观众神往。
但在现实中,跌倒在柴米油盐里的普通人,只能将这种幸福的期盼藏在心底。雪国在哪里?穿越时空界限的黑袍怎样得到?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所谓的幸福就在这些虚无飘渺的追求中实现的吗?
“守望幸福”;告诉我们坚守现在,就会看到希望。谁带领我们冲出樊篱,是梦里穿黑袍的人吗?不是的,是自己。因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别人给得了我的快乐吗?当“我的世界我作主”唱遍大地的时候,当“年轻的梦不再是幻想”呼唤激情的时候;我们在坚守中读懂了另外的涵义,那就是守住现在,守住自己。
幸福似一朵没有答案的鲜花,开放在平凡的日子里;欲看清她的真面孔还得经过几个过程。先是寻觅,就像拨开重重迷雾才能窥见她的芳容一样;这段找寻的日子也是极端难熬的。在艺术上称之为“寻根”的初始阶段,曾经让许多走到成功边缘的人折戟沉沙。再就是描摹,欲把那幸福的画儿搬到自己家里去,成为自己的永久财富,不花费些心追手摹的工夫是万万不行的。最后一步,还要学会复制,把理想中的花儿栽植到生活的沃土,你的花籽撒到哪里,幸福的花就会开到哪里,直到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大花园。而你将会成为播种幸福的人,会比那穿黑袍的人还要幸福。这段学会移植的过程有点像学会写字。从古人的碑帖入手,一点一点地揉进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由形似到神似,再由神似到形似,直到摹得半分像古半分像今,从而达到艺术与现实的完美联姻。由此看来,揣摹幸福的过程不也就是在现实中把理想一点一点付诸实施的过程吗!
幸福是幸运的,得到她的宠幸便是有福的了。幸福是不幸的,唯有坚辛才能烘托出幸福的珍贵。所以在她的眼里,如同她看她的手心和手背一样,幸和不幸没有区分。但是人的眼力,往往只追寻到她绽放光华的一面,躲避她给人带来失落的另一面。人不会觉得很幸福的答案就在这里。人要学那把花籽撒向泥土的孩童,他们把生活当作游戏,把社会当作花园,把劳动当作趣事,你敢说他们的生活不是诗意的栖息地吗!他们不知道世上有没有“幸福”这个词,他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守望,但这不影响他们的快乐。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件绝佳的艺术作品——一半的天生贴合自然的本性,纯真而朴实;一半的社会人的角色,投入地播种;孩童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也读懂了守望的全部涵义。
不知道那些追羡幸福的大人们还要编织多少幸福的字眼企图打动自己,他们是在自我麻醉呢!他们也许能穿上黑衣人丢下的袍子,但他们能把童心一样的纯净移植到雪一样洁白的世界吗?要知道,雪国人个个都是种植雪花能手的。
“投入地过一次,又何必在意结局。......”;当这段歌声再次飞扬的时候,定是我获得幸福的开始;相信在那生命的尽头,有一个深深的拥抱在守着我,我也望见了她。
(上文发表于今年3月17日的<今日铜陵>)

以 辛 勤 劳 动 为 荣

中华民族自古以勤劳为荣,懒惰的人向来是被人们瞧不起的。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里,勤劳者不但要在精神上不倦地追求,而且在肉体上也不能贪图享乐的。否则,你纵有竹林七贤的潇洒清逸,也是登不了勤劳者的光荣榜的。事实也证明,在推崇勤俭的朝代,往往政通人和,社会效益彰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勤劳的内涵在人们的认识上悄然发生着变化。在面临知识竞争与经济竞争两大主题的今天,以往的轻视财富,忽略享受的思想,渐渐地被积聚财富,尽情享受生活所取代。因为人类富有创意的勤奋劳动,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了;因为人们的勤劳,大家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到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的便捷,人们也渐渐地接受了舒适闲逸的生活方式。
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犹如一个襁褓里的孩童逐渐长大的过程。先把双手从行走中解放出来,再学会制造工具代替自身的劳作,现在已经过渡到能够远程遥控电子仪器、工具的时代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的巨变,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充裕的闲暇时间,更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也是科技为人们带来的好处。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巩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你看人家比尔·盖茨,那个全球最富有的人,工作够勤劳的吧。他领导下的微软公司,为我们畅游网络世界提供了高效的平台。借助于勤奋者提供的产品,我们的经济生活从物与物的交换过渡到货币间的交流,进而发展为现今的数字经济,仿佛只在一夜之间。如今,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做以前做不了的任何事。我们不禁羡慕起盖茨等为了“懒”人的事业而奔波的勤快人,他们真的发了大财。试想未来世界的劳动情形,也许就是勤快人和懒汉之间的接力赛。
也不知道这场对决会演变成什么样的结果。照理说人类也该知足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身体的解放都达到了,够自由的了,也无需像从前那样笨拙地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叫苦不迭了。可是令我担心的是,照此发展下去,终究有一天他要嫌自己会思考的脑袋也是一件累赘。
当我们对某些科技产品的依赖思想一天天加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正一点点地被人家主宰呢?从这一点上说,人,还是勤劳一点的好。勤劳的人不会被别人主宰,永远常变常新,勤劳赚得财富;懒惰的人享受金钱换来的快乐,迟早有耗尽的一天,懒汉是勤快人的奴仆。我们决不能容忍停止思想。我们懂得:学会享受闲暇时光的人,不是真正的懒汉,但我们决不会把点滴时间交给所谓的勤快者来代替自己的思考。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自立,关键要借助于一大批学会独立思考的勤快人,在新一轮的科技竞赛中勇立潮头。庆幸的是,这股自主创新的热潮已经在华夏大地上涌动铺展开来,定会让我们紧攥住财富的口袋。因为我们的更加勤劳,我们会过得比人家好,别人要分享我们的成果,除非掏钱来买单。
社会要进步,精神要充实,关键要靠劳动。我们搭载“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春风,我们的创造力正绽放出无限的生机。这种正确的劳动观,势必会催醒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春天。
(上文发表于今年5月8日的<铜陵日报>)
我 在 水 中 央
从小就向往着江南,等到长大了,我随家迁到南方那座临江的小镇,那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故事,正悄然走进了我的青春岁月。
我和爱人谈恋爱那会,她家就住在江对面的洲上面,我们的恋情随着每日的隔岸相思而迅速升温,常言道“隔山容易隔水难”,我们见一次面挺不容易的,渡船悠悠,它把我俩初恋的花儿捧起栽在了水中央;那块翠柳缠绕的沙洲,可能是让我嗅出了爱情的味道而变得格外迷人。小洲上的植物长势很好,每片叶子都吸饱了水分,绿得喜人,这是我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
及至我俩成家后,她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是我们还住在水边就好了。倒是家里的地板,家具,因为每天都能得到她的“浇灌”,越发鲜亮了。她父亲种菜的技术很好,别人整不出样子的一块地,到了他手里几天一个样,全赖他会浇水的本事,地里的颜色变化很快。我常开玩笑说,要像你爸学学,水别浇多了;家里的衣物都快被淹死了。我也是在为自家飞涨的自来水费担心,必竟不像在洲上取水那么方便,可她依旧我行我素,容不得家里有一丝污点,才不惜用水呢。
我不禁感慨起来,娶了一个洲上的女子为妻,这辈子注定要“住”在水中央了。
有一次我爱人的侄子来了,恰逢天热停电,可她总有办法给房间降温,因为是平房,她打来清水浇在了窗台上,而影响不到别人家,侄子不解地问这问那,他的姑姑讲,浇了清水,就仿佛吹来了凉风似的。我在一旁听着泼水缓缓流动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俩曾钻进高高的芦笋林里,深一脚浅一脚的打着棕叶,满眼是碧绿的颜色,满耳是水流的撞击,一点也感觉不到闷热。
我家的那位女子很少从文字里找感觉,她生长在水边的记忆已然在她此生扎下了根,关于水的故事还要在她的身上延续下去。我相信,如水的她给我营造的清凉世界,定会把我从里到外都洗得干干净净。偶尔她也会讲几句“水是生命之源”之类的话,这话从她的口里讲出来,不得不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了。或许只有把水的记忆完整移植到生活中的人才更有资格讲此话吧。
人 生 如 漆
油漆是桌面的第二张脸,漆得好的桌面,望去犹如干净的水面,你对他笑他就笑,油漆虽掩去了木质的本来面目,可倒也替主人省心呀,再脏的东西泼到了上面,只一擦就干净了。反观那些木质的纹理,落进一点东西就擦不去了。
由此可见,漆是水,是镜,是木的护花使者,水木共同演绎的一段姻缘,给了桌面以常见常新的机遇。
观人生,我倒是欣赏弘忍讲的“身是菩提树”,人身不就是一棵树吗?亭亭玉立的木质人身还用得了伪装和保护吗?人,总是要寻找些什么来掩盖自身的。一个人如果本着孩童之心是难于混迹于江湖的,因为身边人还远未达到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所以理想的复制与现实的操作之间是有差距的。这段距离的填补,我想用“人生如漆”这四个字来涂刷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那油漆专门对付风气的吹捧和器物的摩擦,既容得了污物的泼洒,又阻挡了外面的东西渗透到木质里去,漆,真是件现世的法宝。再观人,拥有止水一般的木质内心,虽能照见世上的一切尘埃,明白无数的欲望和表演,可是始终难容纳世间的一切表现,我们不要欣赏这样的木质人生,虽光耀却冷艳得染不了一点风尘。我们可否学一点漆的精神呢,我们任自己的身形打造成水一般的随任自然,这就够了。古人不是讲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吗?我们身披这漆的保护伞,和它交融、共生,像一叶扁舟游荡在城市乡间,茅屋华亭都一样的带给我们快乐,我们是如水的生命,如水的淡然,却能凌波送走远洋巨轮而不颠簸,亦能把玩嬉笑无常的人间剧场而面无愧色;被漆覆盖下的木质躯体呢,就会不断呼吸着原始的空气,长大成光洁淳朴的大树,他们少了与人群接触的机会,便不会被陈陋习气所染,他们却也看不到漆,站立在漆黑的夜里披风栉雨的漆是怎样的坚忍。
也许,等到我们仍掉了漆的外衣,便是人生的境界得到升华的时刻;人生本该是一尊质朴无华的根雕,不用华丽的伪装,无须漆的扮靓,落得个洗净铅华的素面女子,这尘世的风能追得上她吗?她会逐渐忘掉漆一样的累赘衣裳,直到把它丢逝在了风中。
看来岁月如水,能为我们洗净缠绕不断的尘缘,人生似漆,更浇注成一段不易被沉封的往事。
有漆和无漆都能演好各自的一段戏的。
现在的国人似乎离先哲的教诲越来越远了;还好,我们能有这样的机会读一读梁漱溟的书,并走进他的世界。但是把他称为“最后的儒家”,不免让人加深对他的追思缅怀,同时也有几分遗憾,这“最后”二字,险些让我们这些礼仪之邦的后生们汗颜,难道说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命脉,真的在我辈人身上看不到发扬光大的希望吗?
                
一个时代的发展诉求决定了时代的灵魂,这种灵魂塑就了莘莘学子的修业方向,东方人一贯崇尚的“敬天”、“唯天”的理念以及对“天道”的向往与追寻写满了整个文明的发展史。直到有一天国人们意识到,靠前辈创下的财富,在人类精神领域独领风骚的时光已不再值得炫耀,想摆脱天的束缚以求达到“与造化同游”的境界,也只是少数人的幻想,于是人们不得不停止攀登“天道”的步履,而重新面对现实世界,踏上合乎“人道”的探索之路,但终因起步太晚,在科技上落后于别国。到清朝末期,对本民族文化过于保守的继承再也抵挡不住西方“实践至上”的人文理念的侵入,一度使儒家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中国的文化渊源本来就深广,再加上朝代更迭带来的文化更新,打破了原本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格局,随着佛道两家重在了悟“空、无”的思想对主流文化的渗透,势必会把人们带入“以出世的精神做出世的事业”的消极误区,从而影响了民族的竞争力。 
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一样,一部历史在大自然的眼里,也是要鉴别其精神和品性的,她要走的路别人替代不得,他国也没有现成的例子可抄。而从长远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一贯推崇的儒家思想堪称世界文化史的经典,虽然其间经历太多坎坷;也许此话讲得过早,本不想拿梁漱溟的话为此言增加些分量,但他的确预示过将来能拯救世界的唯有东方儒文化。
         
看看当今中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当数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趋向和谐,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渐渐得到社会的接纳,“儒商文化”、“诚信立业”等字眼旧貌换新颜般地吹进人们的视野;千年以来,古人未竟的事业在我辈人身上得到了实现的机会,搜寻既往,先人背负的梦想在今天找到了薪火相传的寄托,展望将来,现代人的娇贵病和贪婪病有望得到“儒学”——这剂“中药”的救治,这不仅是民族的幸福,文化的幸事,更是全人类的幸运。
     
祖先为我们打造的精神遗产在任何时侯都会为我们提供祛腐纳新的强大动力,儒家的强调“自省”与“修身”的理念犹如清醒汤,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天道”(即大自然)中的位置,而不至于迷失方向,它看重的“格物”与“致知”的思想则促人上进,当代儒生在自主创新的海洋勇占潮头,也就加深了对“人道”(物质世界规律)的把握;如此双管齐下,不正贴合传统文化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精髓吗! 
如同梁老先生所说的,--“‘本着自己的思想去实行、实践的人’不是一个只在书斋里坐而论道的学者......”,从祖辈的文化营养里浸润出来的当代青年们,不止会说,要更会做,这样的话,民族的根脉才能抓住这千载难逢的际遇迎来春天,傲然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相信梁老先生的世界比他设想中的还要好,也相信老梁是地道的“儒家”,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作者:铜陵县盐业公司 吴谦